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教学 -> 制度与数据 -> 正文

高度重视、准确把握审核评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日期:2017-11-07  来源:   点击量:

成都理工大学  段成

按语:2017年11月3日下午,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段成教授受邀来我校作评估工作报告报告会在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教务处、评估处工作相关人员,各二级学院的分管评估工作领导、教办主任、教研主任等聆听了报告段成教授是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他近年来结合审核评估要求在自己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本科教学工作实践改革,取得了丰富的评建经验,并先后在海南、重庆、天津、四川等省区的多所大学作交流报告。根据谢峰书记的指示,评估处整理了专家的报告内容,现发给各位领导,请你们认真学习并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予以借鉴实施。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形势

20158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

2016422,习近平总书记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指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在创建“双一流”的进程中,201648日, 中国发布了以《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为总报告的系列质量报告。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首次以“数据+事实”的姿态面对世界。这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不仅是中国首次发布,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的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后,中国在吸收了国际高等教育绩效评价、各国质量评估认证标准的优秀经验后,基于本国实践,进行了质量标准的独立探索,首创性地提出了五个度的质量监测评估标准。五个度不仅是质量评估的标准,更是普适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它作为理论模型、测量主线,将高等教育质量科学化、系统化、直观化,能够使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形成完整的把握。具体内容包括学生和用户满意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办学资源支撑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因此,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战略任务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争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具备条件的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未来中国中高速发展最大的红利最大可能是教育红利,特别是高等教育红利。如果质量过硬,高等教育会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发动机。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制度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制度的目标是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一个平台,即国家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全国高职、本科、研究生院校全覆盖。;二个支柱,即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三个保证,即内驱力、外驱力、影响力,其中内驱力是最重要的。

 1、数据平台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要求,第11条,学校自评。参评学校认真开展自我评估,按要求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见教育部评估中心网页http://udb.heec.edu.cn),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同时提交各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第9条,由教育部评估中心分别建立审核评估专家库和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审核评估工作提供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要求,第12条:专家进校考察。专家组在审核学校《自评报告》、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基础上,通过查阅材料、个别访谈、集体访谈、考察教学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观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形式,对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公正客观评价,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

数据平台服务于质量常态监测,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大会报告“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常态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双一流建设要依托公开发布的数据和质量报告”。服务于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服务于国际评估、服务于多维排名,服务于满意度跟踪与评价。

   2、二大支柱:院校评估+专业认证

院校评估分为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合格评估对象为新建本科院校(含独  立学院),全国约650所,是以国家标准和要求为基本尺度,以引导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审核评估的对象是办学历史较长的普通  本科院校,全国约600所,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重点审核“五个度”,目的是促进高校分类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多样化人才。截至2015年,50余所高校接受审核评估,2016年,150余所高校接受审核评估。

专业认证分为三级专业认证体系,基本质量标准认证、国家质量标准认证和    

国际质量标准认证。

3、三项保证:内驱力+外推力+影响力

内驱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校教育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建设有质量标准、专门机构、专业人员、监测评估、及时反馈、持续改进的学校内部质保体系。外推力: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落实“管评办”分离。提高评估专门机构专业化水平,建设代表政府和社会问责监督,为学校提供专业化的外部质保体系。影响力:国际实质等效质量: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经验,参与国际高教质量保障工作,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最终形成四大工作体系:评估、认证、监测、信息公开体系。

三、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新要求

(一)审核评估指标解读

审核评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下,总结已有评估经验,借鉴国外先进评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评估模式,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推进人才培养多样化,强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

1、指导思想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方针,突出学校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五项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注重以学校自我评估、自我检验、自我改进为主,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目标性原则,注重以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关注学校目标的确定与实现;多样性原则注重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和自身特色;发展性原则,注重学校内部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关注内涵的提升和质量的持续提高;实证性原则,注重依据事实作出审核判断,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

3、审核评估条件

参加审核评估学校办学条件指标应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规定的合格标准;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须达到《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10567号)规定的相应标准。

4、审核评估理念

以学生中心,把全体学生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的焦点。以结果导向,教学设计和实施目标要保证学生取得特定学习效果。质量持续改进,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5、审核评估重点

审核评估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重点考察“五个度”

6、审核评估结论

结论为写实性报告,不分等级,淡化功利心态,强化内涵建设。重在建设,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好的肯定、不足的改进、拿出整改措施。

7、审核评估范围: 五个度,项目6+1,要素24,要点64

定位与目标: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投入 、教师发展与服务。

教学资源: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课程资源、社会资源。

培养过程: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

学生发展:招生及生源情况、学生指导与服务、学风与学习效果、就业与发展。

质量保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质量改进。

自选特色项目。

8、审核评估过程

专家进校前先审读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提交审读报告,拟定进校考察工作计划。专家进校是进行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察走访、文卷审阅、问题诊断、交流反馈。专家离校后撰写专家审核评估报告。进校前、进校中、离校后工作均在网上完成。

(二)对审核性评估范围的理解

审核评估的特点是不设指标、不做结论、不分类。审核评估的核心思想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看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审核评估的重点是尺子对不对,量得准不准,该说的是不是说了,说过的是不是做了,做过的是不是有效,无效的是不是改了。审核评估的核心是审核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达成情况。审核评估的目的是“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则取决于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审核项目要与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要素相契合。根据审核评估范围,将每一个要素的理解具体讲解。

1“定位与目标”里的“办学定位”

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考察重点:是什么,为什么,符合度,认可度,体现度。例如,学校总体目标:办什么样的大学?在国内外高校中的位置,学科结构,什么为主。学校类型是研究型、研究教学型还是教学型?能够办什么型,应该办什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研究型、复合型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是研究生、本科生还是高职高专生?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是行业、区域经济还是全国?总之,办学定位要适应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要求,要适应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条件。

2、“定位与目标”里的“培养目标”

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考察重点为目标、要求、依据、关系、落实。培养目标应反映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预期与追求,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目标应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制定专业(或专业大类)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要求,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5年后)在社会或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

3、“定位与目标”里的“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考察重点为领导重视、学校政策、三个投入、部门服务、师生满意。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校长想着教学,职员想着教师、教师想着学生。学校领导重视教学,研究教学工作,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问题。学校有保证教学工作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领导、教师能够摆正教学、科研与产业的关系,对教学的经费投入、教学政策等处于优先的地位,学校各职能部门自觉、全心全意服务教学。

4、“教师队伍”里的“数量与结构”

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考察重点为三支队伍、师生比例、专业师资、发展态势、规划落实。学校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师生比,专任教师的数量及结构,教师队伍发展态势等。研究型大学要考察教师的科研,工科专业要教师的工程背景、实践背景。不仅看整体,还要关注各个专业分布的状况,基础课与主干课教师队伍状况,结构合理。不仅静态看,更要动态看,分析发展态势。

5、“教师队伍”里的“教育教学水平”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考察重点为师德师风、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如何评价、结果如何。专任教师具有教师资格、专职从事教学工作、只属于教学单位的人员。专业水平指精通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指教学组织能力强,表达能力强,课堂教学效果好,毕业实习(论文)指导质量。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不一定强,教师教学水平如何是由学生反映,由满意度体现出来。

6、“ 教师队伍”里的“教师教学投入”

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考察重点为上课比例、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科研资源,点面结合。教授、副教授上课比例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多少课程是由教授、副教授上,占总学时的比例。教师科研资源转为教学资源,将科研成果转为本科实验项目,开出学科前沿课程、实验,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情况,实际效果。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情况。

7、“教师队伍”里的“教师发展与服务”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考察重点为培训、考核、条件、待遇、青年。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发展规划有没有、落实没落实?效果?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机构有没有、开展工作情况?效果?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工作、生活、科研、教学条件?待遇?能否留住人?学校在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特别是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提升其业   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措施?效果?进修、提升学历及国内外学时交流等?效果?在教师岗位聘用、考核评价及薪酬发放方面向教学倾斜?

8、“教学资源”里的“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考察重点为生均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效果、经费管理、使用效率。本科教学经费?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近3年数据,变化发展趋势)学校教学经费能否满足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需要?长效机制?学校教学经费是如何分配的?专项经费支持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教育有没有?学校教学经费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进行年度经费使用效益分析?结果如何?

9、“教学资源”里的“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考察重点为实践设施、课堂设施、公用设施、满足要求、有效利用。办学条件达到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指标(试行)》要求?各类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及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校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如何?利用率?信息化、网络资源的建设

10、“教学资源”里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考察重点为专业规划、设置调整、专业建设、方案修订、方案落实。学校专业建设规划有没有?执行?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专业建设的成效如何?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影响力?新设专业,是否有学科支撑?条件?质量?专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实际需要?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方案及其制定(修订)审批?

11、“教学资源”里的“课程资源”

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与选用。考察重点为课程数量、课程质量、教材建设、主讲教师、辅助资源。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有没有?落实没落实?学校课程总量?课程结构?双语课程?实践类课程比例?符合培养目标需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等?学校的教材选用、建设规划情况?优秀教材和境外原版教材的比例?

12、“教学资源”里的“社会资源”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共建教学资源情况,社会捐赠情况。考察重点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社会捐赠。学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措施?效果?如:研究型大学为科教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为订单式培养。与社会共建教学资源?(如: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接受社会捐赠?校友捐赠。

13、“培养过程”里的“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教学及管理信息化。考察重点为顶层设计、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改革效果。学校应将教学改革与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变成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14 “培养过程”里的“课堂教学”

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考察重点为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评价。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是否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师是否了解?课程教学大纲制订、执行是否到位?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的制度要求?课堂班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措施?做法?效果?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与使用效果?考试方法改革(基于能力考核) ?成效?        

15、“培养过程”里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考察重点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综合训练。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满足教学要求否?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设与实验室开放、使用?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实习、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16、 “培养过程”里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考察重点为育人体系、德育教育、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学生交流?建立并完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德育教育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建设浓郁的校园文化,支持课外科技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内外跨校跨文化学习交流机会。

17、“学生发展” 里的 “招生及生源情况”

学校总体生源状况,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考察重点为总体情况、专业情况、生源数量、生源质量、生源结构。生源数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学校应高度重视招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提高生源质量。

18、“学生发展” 里的“学生指导与服务”

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考察重点为具体内容、开展方式、保障措施、教师参与、学生评价。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学校有无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运行?效果?吸引和激励专任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措施?参与面?参与度?学生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指导记录?效果?

19、“学生发展” 里的“学风与学习效果”

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考察重点为建设措施、建设效果、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学校总体学习风气如何?学生考试违纪、抄袭作业、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次数(近三年)。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如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20、“学生发展” 里的“就业与发展”

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考察重点为初就业率、就业质量、专业成就、单位评价、个人满意。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被社会的认可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等,最终由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来检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主要指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5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

21、“质量保障”里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标准建设,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考察重点为质量标准、规章制度、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队伍。学校课堂教学、实习、实验、实训、试卷、答疑辅导、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均需有质量标准。学校有无质量标准体系?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什么模式?运行情况、组织落实、制度落实、人员落实。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结构与素质,开展教学研究情况。

22、“质量保障”里的“质量监控”  

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考察重点为监控环节、监控方式、评教评学、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控。应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应定期开展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和学院(系)的教学工作评估。

23、“质量保障”里的“质量信息及利用”

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考察重点为信息统计、信息分析、信息反馈、状态数据、质量报告。建立质量信息公开制度,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与评价。教学质量信息跟踪与统计分析报告?记录?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否全面、客观?教学状态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按要求定期公布其他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质量信息。

24、“质量保障”里的“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考察重点为改进机制、预防措施、纠正措施、资源配备、效果评价。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配备必要的资源、进行质量改进、对其有效性适时评价,并对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学校是否定期对教学质量问题分析、制定改进的措施?对上一轮参加水平评估时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整改情况?对目前参加的专业认证、专业评估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整改情况?

自选特色项目

学校可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不是特色项目,是6个项目(方面)之外的,还有自己认为有特色的额外的项目。不同于原水平评估中的特色(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优于其他学校)。

总之,审核要把握的要点:校自评主要是找问题、找证据、做判断;专家审核主要是核问题、核证据、核判断。看学校:如何说的?如何做的?效果如何?如何改进?审核评估的基础是学校自评,校自评是自我反省的过程,自评价值不是证明而是反思专家审核主要帮助学校反思,其价值在于推动而不是结论。

四、具体落实迎评工作

(一)专家来校的主要工作安排

1.大致安排

进校前2个月形成数据分析报告,与学校沟通确认补充说明进校前1个月提供给专家和学校,学校补充专家在学校停留4-5个工作日

2.主要工作内容

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察走访、文卷审阅、问题诊断、交流反馈。写好专家审核评估报告。

3.具体工作安排

专家进校考察的主要内容:专家组在审核学校《自评报告》、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基础上,通过查阅材料、个别访谈、集体访谈、考察教学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观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形式,对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公正客观评价,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

    1)访谈形式:一对一、座谈等

    访谈对象:校领导、分管教学副校长(文件、规定、制度);职能部处领导(保障度、有效度);学院院长、副院长(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各模块比例及构成);督导组成员(看问题最准、深);专业负责人(方案执行、落实、效果、问题、计划等);教师代表(老、中、青一线教师:一致性、差异性);学生:(食堂、路边、宿舍);实习基地负责人代表(是否知晓、如何往来等情况)。

访谈时间:不超过40分钟,时间一到即换至下一个内容;通常以一个问题结束,如:请受访者用一句话表述一下对学校(学校的现状)的看法;也可对比受访者前后工作的学校与现在学校;

2)听课看课

听完一堂课听课看课不少于3门。评判原则(通常考察):教师和教学内容必须服从于“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必须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及效果。课堂效果主要看,学生层面:课堂秩序—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熟悉课堂参与—广度、深度、参与形式课堂学习状态(学生是中心吗?自主学习如何体现?);教师层面:态度积极、情绪高涨、准备充分(责任意识);概念、观点、演绎、逻辑、表达、课程创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时代性教学艺术和水平);课后简洁交流是否是常态)。听课范围(以外语专业为例),公共课基础课(听、说、读、写、综合/精读)专业课(文学、语言学、翻译等)主要是引导学生进入初级研究领域的课程,听实践教学了解学生动手能力。听完后填写听课记录

3)考察走访

校内:重点考察校内资源配置和使用率;考察职能部门和学院—如何做?效果如何?是否满足学生成人成才需要?是否符合学校办学定位?比如:实验室考察实验室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开放时间、范围、内容、学生覆盖面人员配备、规章制度利用率、更新率、使用率

   校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满意度;培养目标和效果达成度用人单位、实习基地、实习学生、合作教育机构主要考察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接轨;考察学院是否与上述单位关系密切,有无材料?

4)文卷审阅

教学档案、支撑材料(论文试卷等)是对受评单位自评材料的求证,是考察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管理状况的最直接手段。重点为毕业论文选题、过程指导、成绩评定是否规范试卷:命题、成绩评定、分析、是否有反馈改进机制人才培养方案:模块、比例、关联、特色。到教学部门查看:教学管理材料、教学管理文件、教学管理档案送至专家房间:毕业论文(两个专业)是否有按就业单位选题的论文?试卷(三四门课程/人)。送专家工作室:支撑材料(按指标体系分类装盒)专家看完后各填写一张评价表

5)专家离校前工作

问题诊断:提出问题开出“良方”友好交流、平等沟通

(二)学校教职员工应明确的一些重点(专家会问哪些问题?)

标准:尺子对不对、量得准不准

1、应明确审核评估主体内容是什么—四个“如何”?

  如何确定目标如何达到目标如何证明达到了目标如何改进确保达到目标

2、明确培养目标是什么

知识结构构成课程体系构成教学活动构成

3、明确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做到三个“三”

三个“符合”: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三个“到位”:“说”到位,“做”到位,“改”到位

三个“好”:专业建设要好,老师教得要好,学生学得要好

4、明确考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要明确“三个怎么样”

质量保障体系建得怎么样?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得怎么样?质量保障体系效果怎么样?

5、撰写自评报告:明确“三个什么”?

写什么内容:针对每个项目、每个要素详细论证用什么支撑:举例证明该项目和要素是如何达到的存在什么问题:上述项目和要素存在的问题、产生

的原因、如何解决

6、要明白专家会提到的引导性问题

6.1定位与目标

考察重点:是什么  为什么  符合度   认可度  体现度

6.1.1 办学定位

1、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2、教师、学生及校友对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认可度如何?

3、办学定位在发展规划中是如何体现的?

4、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确定及其落实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6.1.2 培养目标

考察重点:目标、要求、依据、关系、落实

1、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契合度如何?

2、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关系如何?

3、师生对人才培养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如何?深度访谈

6.1.3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考察重点:领导重视、学校政策、三个投入、部门服务、师生满意

1、在制度和措施等方面如何保证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落实到位的?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在各项工作中是如何体现的?效果如何?

3、各级领导是如何重视本科教学的?有哪些具体重视措施?产生的直接影响及效果如何?

6.2 师资队伍

考察重点:三支队伍、师生比例、专业师资、发展态势、规划落实

6.2.1 数量与结构

1、师生比如何?专任教师和专业主讲教师队伍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2、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数量与结构如何?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3、聘请境外教师承担本科生教学情况?效果如何?

4、各专业主讲教师队伍中有海外学习或培训经历的情况如何?

5、来自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及承担任务情况?

6、是否构建了满足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需要的教学团队并鼓励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6.2.2 教育教学水平

考察重点:师德师风、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如何评价、结果如何

1、在鼓励教师教书育人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2、主讲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执教能力如何?

3、实验、实践(实训)教学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业务水平如何?

4、是否建立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机制?效果如何?

5、聘任海外、境外或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授课能力与效果如何?

注意: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不一定强;教师教学水平如何-----学生的反映,满意度

6.2.3 教师教学投

考察重点:上课比例、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科研资源,点面结合

1、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及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学校有无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运行效果如何?

2、主讲课本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

3、教师能否将自己的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

4、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情况?实际效果如何?教师参加校级以上级别的教改立项项目的人数及比例如何?

5、教师在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情况?

6.2.4 教师发展与服务

考察重点:培训、考核、条件、待遇、青年

1、教师队伍建设及发展规划落实情况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制度如何?执行效果如何?

2、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机构开展工作情况?效果如何?学校每年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人均经费是多少?

3、在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特别是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提升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4、在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情况?效果如何?

5、如何在教师岗位聘用、考核评价及薪酬分配方面向本科教学倾斜?

6.3 教学资源

考察重点:生均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效果、经费管理、使用效率

6.3.1教学经费

1、投入本科教学的经费是多少?学校投入本科教学的经费占学校总经费比例如何?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多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多少?

2、教学经费是如何分配的?是否有专门经费支持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有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是否有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教学?

6.3.2 教学设施

考察重点:实践设施、课堂设施、公用设施、满足要求、有效利用

1、高校的办学条件指标与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的合格要求、优秀要求相比较如何?

2、学校的各类教学设施(实验室、课堂教学设施、辅助教学设施、图书馆、体育场馆设施等公共教学设施)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及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

3、学校的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如何?利用率如何?

4、学校信息化教学条件状况如何?优质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程度如何?

6.3.3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考察重点:专业规划、设置调整、专业建设、方案修订、方案落实

1、专业建设规划的执行情况如何?是否有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2、专业建设的成效如何?是否建成了若干能够彰显办学优势与特色、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3、新办专业的建设情况如何?其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

4、各专业培养方案如何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实际需要?

6.3.4 课程资源

考察重点:课程数量、课程质量、教材建设、主讲教师、辅助资源

1、课程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课程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2、课程总量多少?课程结构如何?双语课程、实践课程比例,是否符合培养目标需求?

3、学校的教材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如何保障所选用教材的先进性与使用性?使用优秀教材和境外原版教材的比例?

6.3.5 社会资源

考察重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社会捐赠

1、在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协同育人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2、与社会共建教学资源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效?

3、近三年接受社会捐赠的情况怎样?其中校友捐赠有多少?

6.4、培养过程

考察重点:顶层设计、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改革效果

6.4.1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近年来推进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

2、有哪些激励和促进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政策与措施?

3、在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何总体设计与推进措施?实施成效如何?

4、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取得的成效?

5、教学及管理信息化程度如何?是如何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设成效如何?利用率与使用效果如何?

6.4.2 课堂教学

考察重点: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评价

1、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执行与调整情况如何?

2、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关系?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内容上有无具体举措?成效如何?

3、是否有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的相关制度与要求?教学内容如何体系人才培养目标?

4、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先进的做法?效果如何?

5、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激励学生投入学习方面有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6、在考试方法上进行了哪些改革?在加强考风考纪方面制定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6.4.3 实践教学

考察重点: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训练

1、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什么?如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

2、实现、实训记得建设情况,能否达到教学要求?

3、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设与实验室开放及使用情况?

4、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情况如何?

5、学生是如何保障实习实训、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的?

6、学校是如何保障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

6.4.4  第二课堂

考察重点:育人体系、德育教育、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学生交流

1、是否将第二课堂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哪些政策措施保障第二课堂建设?

2、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学生社团、俱乐部、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各种竞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如何紧密结合的?建设效果如何?

3、是否制定了关于学生校(海)外学习经历的政策和措施?成效如何?

4、学校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5、学生发展

考察重点:总体情况、专业情况、生源数量、生源质量、生源结构

6.5.1 招生及生源情况

1、生源数量及结构特征如何(如学生性别、民族、区域、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学生教育背景等)?

2、在现有条件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生源质量?效果如何?

3、为学生在学期间提供重新选择专业的政策如何?

6.5.2 学生指导与服务

考察重点:具体内容、开展方式、保障措施、教师参与、学生评价

1、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

2、学校建立了什么样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效果如何?

3、如何吸引和激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工作?参与面与程度如何?

4、学生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如果设置)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效果如何?

5、是否建立学习指导与服务的评价反馈机制?学生对院校提供的指导与服务的具体评价如何?

6.5.3 学风与学习效果

考察重点:建设措施、建设效果、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结果

1、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如何?

2、近三年公开处理的学生考试违纪、抄袭作业、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次数?

3、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能力审美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如何?

各类获奖层次、毕业论文优良率、论文成果及专利等

4、是否建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是否将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状况纳入评价体系?

5、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如何?

对学校、学院系部等提供服务的综合满意度

6.5.4 就业与发展

考察重点:初就业率、就业质量、专业成就、单位评价、个人满意

1、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如何?包括考研率)

2、学习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效果?

3、如何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与岗位工作?学校对学生创业的激励机制、条件保障及实施效果如何?

4、毕业生在社会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优秀校友?

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如何?(第三方机构)

6.6、质量保障

考察重点:质量标准、规章制度、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队伍

6.6.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课程体系、毕业论文、实习实训等)

1、形成了怎样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2、教学质量保障的模式是什么?体系结构怎样?

3、如何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和人员落实)

4、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结构与素质是否满足质量保障要求?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与激励机制如何?(如优秀教务员评选等)

6.6.2 质量监控

考察重点:监控环节、监控方式、评教评学、课程评估、专业评估

1、是否采取有效方式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有无推进院系教学状态评估常态化?

2、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评教、评学等自我评估制度?效果如何?

3、是否形成了全员参与质量监控的良好氛围?

6.6.3 质量信息及利用

考察重点:信息统计、信息分析、信息反馈、状态数据、质量报告

1、是否建立对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制度?

2、是否按要求及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3、是否建立了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运行情况如何?有无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机制?本科教学状态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4、是否按要求定期公布其他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质量信息?

5、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与公开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专人负责、定时按时统计上报、定点存档等)

6.6.4 质量改进

考察重点:改进机制、预防措施、纠正措施、资源配备、效果评价

1、是否定期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的措施,效果如何?

2、质量改进的程序与机制是什么?如何对改进、效果??

3、在质量改进中对已参加的外部教学评估(例如水平评估、专业认证等)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了全面整改?效果如何?

4、学校的质量改进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改进及时、方法多样、效果良好

自选特色项目(10分)

学校可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独特的优势和特色)有无特色化办学的总体规划与设计?是否建立特色项目的培育、推广机制?成效如何?特色项目对办学定位、发展目标的支撑程度如何?特色项目的成果及推广应用成效如何?

五、以成都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为例的审核性评估实践

1、思想认识:高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控为主要内容“五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顶层设计。

   2013年,《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中提到,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审核评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下,总结已有评估经验,借鉴国外先进评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评估模式,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推进人才培养多样化,强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

1) 学校高度重视

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从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高度对我院英语专业审核评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学校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图书馆、档案馆等职能部门为英语专业评估在数据采集、资料收集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

2 学院高度重视

院长书记主抓,深入研讨评估细则和指标,对所有评估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辅导,以明确评估目的: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形成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工作小组执行,任务落实到位,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审核评估领导小组:院长统筹负责,教学副院长牵头,做好顶层设计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实验室相关人员全部参与评估工作

3)系部高度重视

系主任具体指导英语系所有参加评估工作的老师认真深入学习研究评估精神及评估各项指标要求成立评估工作小组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任务分解,安排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做到每一项任务都有督办人和具体负责人,实行小组负责制;每个工作小组配备至少3名教师实施具体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及支撑材料准备,做到全员参与。

2、评建过程:细

深入开展审核评估工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契机,也是引导高等学校专业合理定位、全面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审核性评估的目的在于“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以评估为手段,围绕培养目标,科学的定义培养标准,加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专业建设,从而构建专业持续发展的促进机制。在整个迎评创建过程中,英语专业着力于专业定位及专业特色,突出重点、深度挖掘、找准问题、完善措施,确保审核评估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1)细化工作任务

在评估领导小组对任务进行分解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各部分报告以及相应的支撑材料任务做分解,做到每一项任务落实到人。院长或教学副院长定期组织各小组进行碰头会,报告评估工作进度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确保评估工作按计划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

2)细化工作时间安排

明确评估工作各环节完成的时间节点,确保准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计划。

评估通知下发710评估领导小组学习研究评估精神并进行统筹规划和任务分解;

7月10日—7月22日组织各工作小组组长根据任务进行相应的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

8月15日—8月25日各工作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相关报告撰写及支撑材料收集汇总;

94英语系系主任和评估资料上传负责人赴信息工程学院参加四川省评估工作培训会,进一步明确评估指标及要求;

   914邀请四川各高校专业评估专家进行专业评估预评审工作,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进及完善评估工作;

    925正式提交所有审核评估教学状态数据及相关报告。

3)细化各项指标

要求准备资料尽可能详尽。在项目负责人完成数据和材料收集过程中,其所对应的项目,除了一定要满足四川省的评估标准外,还需参考审核性评估基本状态数据库和辽宁省评估的相关要求和说明,以保证材料准备的充分性和准确性。例如:在填写“优秀在校生简介”和“优秀校友简介” 时,需填写学生的出生、入学和毕业时间等信息,供评价参考。优秀在校生简介突出综合素质,优秀校友简介突出对专业、学科、行业和社会的贡献等。

4)细化报告构成

组织工作小组组长依据评估精神对每一份报告的内容构成进行研究讨论,拟出尽可能详尽的报告提纲,交由评估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小组长安排组员具体实施支撑材料收集及归档。

5) 细化报告内容及支撑材料

以材料实践教学体系为例,整个体系由10个附录部分构成,其中的附录六实践教学成效部分细化为实习成果展示、实践周校外实习新闻报道、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申请专利、学生获奖数据、学生获奖相关新闻、学生发表论文数据、近四年学生专四、专八过级率、近四年学生毕业率授位率等9个部分做具体材料支撑。

3、材料支撑:准

成都理工大学英语专业坚持“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多元复合”的育人理念,通过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严格、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在了解英、美等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开设一定比例经济贸易、国际文化交流、英美文学和翻译课程,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宽广知识面、一定专业方向知识、较强的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一定创新思维、较高综合素质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政府、涉外企事业、文化旅游、新闻出版、教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外事、翻译、管理、经贸、教育、文化交流等工作。

1)专业定位准确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对外向型人才培养的规定,四川省和校院十二五规划关于开放发展的方针、人才培养的理念和专业发展的思路,第三方机构对毕业生的评价、2012年度专业自评估报告,以及毕业生跟踪、用人单位调查等确立本专业定位,即“立足四川、面向全国”,为政府、涉外企事业、文化旅游、新闻出版、教学科研等行业部门培养能够从事外事、翻译、管理、经贸、教育、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英语专业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成绩,毕业生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联合国同声翻译、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生、全国100多所高校教师和英美跨国公司译员等,为国家和四川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基础数据详实准确

专任教师基本信息及教师授课信息全部通过学校教务处授权获得,确保数据正确无误;第三方机构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中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毕业生就业分布率、毕业生收入水平分布、毕业生投资收益分析、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模分布、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毕业生专业竞争力指数、毕业生主要职业分布、毕业生专业就业率分布、毕业生校友评价指数所有相关数据均来自第三方机构新锦城《成都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3)定性报告定量支撑

学生对专业认可度报告通过在校生满意度调查表、毕业生满意度调查表、第三方评估报告等方面做数据定量支撑。

谢谢大家!